來源: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2023-04-14
近日,聚焦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研究的深圳灣實驗室傳來消息:知名結構生物學家、深圳醫學科學院(籌)院長顏寧受聘為實驗室主任。作為廣東謀劃打造的省實驗室之一,成立4年來,深圳灣實驗室匯聚了一批國際化高水平科研團隊,產出了一批代表性成果。顏寧的受聘,意味著實驗室在高端人才引進上又邁出關鍵一步,未來的發展更加令人期待。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廣東創新發展寄予厚望,在來粵視察中多次深入科技企業、科研院所考察調研,就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高等教育堅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推進具有廣東特色的“雙一流”建設;科技創新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人才發展堅持引育并舉,培養和集聚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近年來,廣東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會貫通,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自2017年起,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已連續6年領跑全國,科技對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教育優先發展
培養拔尖人才激活創新發展引擎
今年2月,我國高校首艘、國內第三艘具備極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首秀”。作為中山大學打造的又一艘科考利器,“中山大學極地”號將攜手“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有力支撐海洋科考、人才培養。
高校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才能激活科技自立自強的“智力引擎”。
近年來,廣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力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一盤棋”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2015年,廣東在全國較早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并推動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點學科建設。3年后,廣東整合“雙高”建設、“省市共建”等多個項目,推出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支撐高??茖W定位、特色發展、爭創一流。
大改革帶來大發展。廣東高校綜合辦學實力實現大跨越:ESI最新排名中,全省24所高校共有173個全球前1%學科,其中21個學科入選前1‰;8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其中2022年新增3所,占全國新增高校近一半;609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既要筑“高地”,也要填“洼地”。為了補齊粵東粵西粵北高等教育發展短板,廣東加快推動各地新建高校(校區),歷史性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本科、高職院校全覆蓋,更多學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好大學。
不久前,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舉行。在獲評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的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有3位來自廣東高校,展現了推動科技創新的高校作為。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力大增的廣東高校,積極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園區、企業及科研院所“牽手”,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創新,持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深化產學研融合,服務高質量發展。
“廣東逐漸建立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使學科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多鏈聚合融通?!比A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說。
率先開展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遴選建設1200多家產教融合型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10家省實驗室均有高校參與建設,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有14家為高校牽頭建設;廣東高校獲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銀獎4項、優秀獎5項,區域內高校獲銀獎以上獎勵數位居全國第一……
如今,廣東高校已成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黏合劑、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顛覆性創新的發生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科技自立自強
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成果在廣東產生
近日,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科研成果建設的全省首座硼中子俘獲治療中心大樓在東莞市人民醫院落成使用,這標志著散裂中子源在實現成果轉化道路上邁上了新臺階,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醫學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BNCT治療中心大樓
奠基于2011年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廣東10余年來發力基礎研究、努力實現原始創新重大突破的生動縮影。該設施于2018年正式投用,是首個落地珠三角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坝辛怂?,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結束了排隊申請使用國外設備開展研究的歷史?!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說。
大科學裝置是探索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的“國之重器”,也是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在廣東,正在謀劃或建設中的還有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一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同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還有多個落地廣東的“國字號”創新平臺。
在廣州,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落地廣州國際生物島,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黃埔;在深圳,鵬城實驗室聚焦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建成了以“鵬城云腦”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
戰略性科技力量和平臺,為廣東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強支撐。與此同時,廣東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以“十年磨一劍”的思路系統部署,以大手筆的投入解決重點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努力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源頭動力。
2018年,廣東在國內率先出臺《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始創新成果重大突破;次年3月,又率先成立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已資助項目過萬項。
“廣東提出將1/3以上的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用于基礎研究,這十分難得,體現了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痹谥袊茖W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陳廣浩看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成果在大灣區產生。
事實上,在近年來科技部每年發布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已有越來越多的“粵產”成果上榜,包括深圳大學謝和平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楊學明團隊以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團隊等多個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
有了“從0到1”的技術突破,如何實現“從1到100”的成果轉化,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作為經濟和產業大省,近年來,廣東不斷探索,企業成為破題的關鍵。
2022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存量超6.9萬家,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在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廣東17家企業入圍,其中包括廣汽、美的、比亞迪、格力等一批家喻戶曉的粵企。在技術需求的牽引下,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對接,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在生產車間,廣東科技創新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面加快形成。
建設人才高地
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聚集地
4月15日至1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將在深圳召開。這是我國面向國際科技創新和國際人才交流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展洽活動,也是引才引智的重要平臺。
在深圳,類似的人才交流活動已經成為展示城市形象、吸引人才落戶的重要品牌。顏寧便是在去年舉行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宣布全職回國,引起廣泛關注。
人才是第一資源。對于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對人才的渴求從未如此強烈。
為吸引優秀創新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廣東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實踐,培養和集聚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有力支撐了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便是一大創新。2018年,廣東率先推出科研項目“全國申報、廣東承接”新政,向全國征求優秀團隊來廣東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
“項目的實施,助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在快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破解廣東創新發展瓶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笔】萍紡d有關負責人說。
“國之重器”創新平臺,則發揮著人才“磁鐵”的作用。有研究顯示,一個大科學裝置可以吸引集聚500—1000名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常年開展研究。例如,在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吸引約500名科技人才和工程技術人員,讓“漫步松山湖,偶遇科學家”成為現實。
吸引人才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是關鍵。
為了給科學家營造安居樂業的科研與生活環境,廣東探索了一系列新型組織管理模式,尤其是2022年6月出臺《關于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推出10條改革舉措,為科研人員松綁、為創新創造賦能,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當主角?!敖野駫鞄洝薄百愸R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在這些新舉措的推動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加快形成。
去年,世界著名數學家埃菲·杰曼諾夫全職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他曾坦言,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教學研究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雄心吸引他慕名而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集聚廣東,“近悅遠來、拴心留人”成為廣東人才發展環境的真實寫照。未來,廣東將繼續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聚集地,攜手港澳鏈接全球高端創新人才,打造引才育才“金字招牌”,不斷提升創新原動力。